发表时间: 2019-08-19 19:14:22
作者: 记者 李琪
来源: 三湘都市报
三湘都市报8月19日讯 在百年湘雅这所医学殿堂,有不少世代从医的医生家庭,曹圣予教授和邬若楠教授的家庭便是其中一个。这两位老人一生都在湘雅医院倾力救治病患,他们之后的两代人,都追随着步伐,成为了医务工作者。这个三代从医的家庭,完美诠释了“传承”的含义 。
缘起:并肩跨入医学之门
“湘雅与我父母不是写在纸上的历史,而是他们的一生。”提起在临床一线辛勤工作了一辈子的父母,女儿曹亚动情地说。
1944年,年轻的曹圣予与邬若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湘雅医学院,成为了同班同学。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,为避战火,湘雅医学院西迁至贵阳,后又经黔西北搬至重庆。对于这段求学生涯,他们至今仍记得,湘雅坚持精英教育,每届学生仅招收几十人,实行严格的淘汰制,教学、临床查房、病历书写均用英语,在湘雅,他们接受了严谨的医学教育与临床培养。
1950年,曹圣予与邬若楠双双毕业,留任湘雅工作,并于当年结为伉俪。曹圣予选择外科,后成为泌尿外科教授,邬若楠选择传染科,成为内科教授,他们将毕生奉献给了湘雅的医学事业。
在女儿曹亚教授的印象里,父亲曹圣予教授手术做得漂亮,讲课更是精彩。作为泌尿外科的指导老师,曹圣予教授曾辅导湘雅77、78、79级本科生“备战”全国医学院校联考,勇夺“三连冠”,至今仍是一段佳话。在没有B超、CT等影像设备的上世纪70年代,曹圣予教授准确诊断并完成了全国首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。
邬若楠教授则用四十年的临床实践诠释了湘雅的敬业重学精神。1982年,她参编的《临床误诊一百例》出版,书中汇总了一百例在临床中的误诊病例,为复杂病例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与借鉴。
从1944年至今,曹圣予教授、邬若楠教授夫妇已在湘雅生活了整整75年。第二届中国医师节,这两位老人荣获“湘雅终身成就奖”。
接力:诠释医学“传承”的意义
曹亚教授是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一代人,作为一名高校的科研工作者,她站在肿瘤研究的大舞台上,用一路走来的学术历程演绎了第二代行医人的精彩。
1978年,曹亚教授跨入湖南医科大学的大门,成为恢复研究生招生后首届硕士生,师从著名的潘世宬教授,开展实验肿瘤学研究。1985年曹亚教授争取到国际抗癌联盟学者基金,并连续两次获得美国洛克菲尔基金青年学者基金,赴享有全球盛誉的美国NIH/NCI从事肿瘤发病机理研究。1989年,曹亚教授回到湘雅,组建研究团队;今年刚好是实验室成立的第30周年。
30年来,曹亚教授相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973及863项目四十余项,成为湘雅第一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科研工作者。她带领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。
如今,她培养的学生已遍布海内外。在百花齐放的“科学的春天”里,曹亚教授搭乘着时代发展的高速列车,从一名莘莘学子成长为了肿瘤研究领域的专家及学术带头人。
曹亚的孩子游硕、张清于2001年考入湘雅临床医学专业。2006年成为湘雅临床医学研究生并在美国Emory大学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。作为出生于湘雅,成长于湘雅,求学于湘雅的第三代,他们将以年轻一代的视野与情怀传承湘雅精神,演绎更多精彩。
记者 李琪 通讯员 陈亚男 严晓博 罗闻 周曼 实习生 严语